猝死前的六大征兆,千万要留意!
在临床上,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包括冠心病或其他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骤停或急性心衰。其中,冠心病导致的猝死可占八成。另外,一些脑血管疾病也会引发猝死。猝死虽然事发突然,实际也是有迹可循的。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要特别留意几个异常表现,以防止猝死的发生。
征兆一、近期出现或加重的胸闷。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提示您可能患了冠心病。突然出现的症状表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发生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如果以前就偶尔有胸闷的症状,近期症状变得更加频繁,程度更加严重,同样说明以前尚属稳定的斑块目前出现了小的破损,并且随时都会发展为大的破损,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遇到这种情况,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并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征兆二、心慌。
心慌往往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不定期出现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
另外,很多老年人出现心慌是房颤作祟,如果房颤伴发心脏传导疾病,也很容易进展为室颤。室颤发作后,数分钟之内即可导致死亡。因此,频繁心慌发作也应及时就诊。
征兆三、心跳过缓。
心脏的跳动是由特定的起搏细胞发起的,起搏细胞功能变差就会导致心脏跳动速率减慢,严重时会引发心脏停搏。起搏细胞功能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差。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8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也在增加,这部分群体的起搏细胞功能会逐渐变差,心率日益减慢。老年人活动量通常较小,较慢的心率也能维持正常生活所需,因此往往被忽视。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如果出现心率小于50次,血压变低,就很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导致猝死。
征兆四、晕厥。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常见的原因包括窦房结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因此,出现不明原因晕厥后应非常警惕,尽快查明原因,预防下一次晕厥甚至猝死的发生。
征兆五、不明原因的疲乏。
在无激烈运动、缺少睡眠或者生病等诱因的情况下,连续几天、几周甚至几月出现极度疲劳感,伴有焦虑、失眠、无症状惊醒等症状,此时应考虑心脏出现问题。
猝死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会发生。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常出现疲劳,属于正常情况。但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或伴有胸闷、水肿,则应警惕猝死的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据统计,超过70%的女性在确认患有心脏疾病之前的几周会感到极度疲劳。
心肌炎在年轻人中比较多见,通常见于感冒1-2周后,出现疲乏、胸闷、乏力等症状,极易引起急性心衰。这种情况下应严禁重体力活动,卧床静养。心肌病多是遗传性疾病,早期不易察觉,出现症状时多已发生心肌结构的不可逆改变,如心脏扩大、心肌肥厚等,非常容易引发猝死。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疲乏、胸闷时,应高度警惕心肌炎、心肌病的发生。
征兆六、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
脑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
有些卒中起病急骤,几分钟内就会发生肢体瘫痪、血压增高,这种情况下,患者若及时就诊可挽救生命。但有些脑卒中起病缓慢,早期只有轻微症状,患者并不在意。一旦进展,可能引发猝死,因此需要多加留心。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房颤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数倍。如果出现单侧看不到东西、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稳、有踩棉花感,应警惕脑卒中的发生,及时就诊。做到早期识别,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征兆七、疼痛。
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若心脏病患者经常感到肩膀、颈部、下巴、手臂疼痛,这是心肌缺血的信号,因为心肌缺血疼痛在传递至大脑中枢神经时,会同时反映在水平相同的脊髓段区域。因此,出现这些疼痛的转移的情况,需要引起注意,并及时就诊。
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征兆八、反复胃肠道症状。
很多心源性猝死患者在死亡前都反复出现胃肠道症状,不少人生前并没有胃病病史,这是心脏病发作的信号之一,肠胃不适是因为心血管出现异常。动脉由于脂肪沉积物堵塞将会减少甚至阻断血液传输给心脏,而这会引起心绞痛。
当出现了上述症状时,及时休息可以缓解不适,且如果是心脏病的发病征兆,上述症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会一直反反复复。因此,一旦出现反复发作的肠胃不适的话,需要将心脏的问题考虑在内。
征兆九、出汗。
心脏病发作前,身体上例如颈、后背、头皮、手心或者脚掌都会大量出汗,此时应提高警惕,当心猝死发生,最好停止活动休息,及时服用药物,必要时应立即拨打120。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性突然出汗的话,这常常是心脏疾病发作的信号。对女性而言,感觉更像是更年期里的潮热或是盗汗,但过度出汗同样应警惕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心梗信号。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要重视猝死的征兆,也要提高对容易发生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的重视:第一, 家族中直系亲属有心脑血管疾病和猝死病史;第二,诊断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心肌肥厚、冠心病、心脏瓣膜病、致死性心律失常、脑血管病等;第三,具备多个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工作压力大等。
如何预防猝死的发生
在中国,每1000人里就有4人会存在过劳死的风险,过劳死的平均年龄也已经从44岁下降到了37.9岁。新华社报道说,我国每分钟约有一人“心源性猝死”。现在网上关于预防猝死的文章有很多,于是有人认为猝死是可以预防的。然而,这种认识并不准确。如果做足了预防措施就可以避免猝死的发生,那临床上就不会有猝死这个概念了。
猝死当中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原因是冠心病,通过一些预防措施,的确是可以减少心脏意外的发生,降低由冠心病导致的猝死的机率。但是还是不能够彻底的避免猝死发生。此外,还有其它可以造成类似情况的疾病,由于猝死前很难发现异常也没有临床症状,既没有办法诊断也很难预防。
面对猝死,我们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改变自己不良习惯,了解一些健康知识绝对必要。
定期去医院检查。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做到预防第一,普通的心电图检查都可以发现潜在的猝死征兆,极为危险。
不要过度疲劳。 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活着是前提,很多猝死的例子都是过度劳累所致,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情舒畅也是非常重要的。
坚持锻炼身体。 锻炼的时间最好不要在早上,特别是冬季,早晨是心血管疾病发作最多的时间,50%以上的猝死都和心血管疾病有关,锻炼的时间最好在下午5点前后或者晚饭后的2-3小时,不过也不能过度锻炼,适当锻炼就行。
不要精神过度紧张。保持愉悦心情,放松压力,日常不要情绪化激动,轻易动怒。因为精神紧张会引起血压升高,加重心脏的负担,出现心律失常,如果是老人,情绪激动很容易引起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出血等,非常危险。
忌烟、酒、咖啡等不良饮品。
规范好日常生物钟,早睡早起不能熬夜。
还要特别提醒患有冠心病的人群,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药物的保健盒,在疾病发作之初可立即服用, 以减轻发病的严重程度,此外,冠心病人每日服用肠溶阿斯匹林片50毫克,对预防猝死也有效。
另外,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与美国心脏协会联合公布了10项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措施,并发表在了《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循环:心血管质量与结果》两部杂志上。
在美国,心脏性猝死是国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病人幸存下来,病情也会对其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不仅增加了大量的医疗费用,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杜克大学医学教授阿尔-哈蒂布表示,这10个方法是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的首套综合性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护理和预后。这10项措施包括:
1.对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或存在此类风险的患者,建议戒烟;
2.筛查心脏性猝死家族病史;
3.对有明显心肌病及心脏性猝死家族病史者,筛查“无症状性左心室功能不全”;
4.对心脏病入院患者的家属进行心肺复苏术及自动体外除颤器相关教育;
5.射血分数降低且预期寿命超过1年的心衰患者,给其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6.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需接受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
7.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脏病发作患者需接受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
8.应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进行二级预防前,需明确患者不存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
9.建议合适的患者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10.建议遗传性疾病相关心脏骤停幸存者的一级亲属进行遗传病筛查。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