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市场中国馆:探索电影创作本土语境VS国际选片策略探讨

时间:2019-05-21 09:55:29阅读:76250
戛纳中国馆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自开幕伊始吸引了来自众多欧洲及海外电影人,电影节通过主竞赛、导演双周、一种关注、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和会外市场展等单元,用不同方式向国际电影人展现了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

戛纳中国馆

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自开幕伊始吸引了来自众多欧洲及海外电影人,电影节通过主竞赛、导演双周、一种关注、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和会外市场展等单元,用不同方式向国际电影人展现了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的文化和革新。其中,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携手看电影国际共同设立的戛纳中国馆通过青年制片人推介、欧洲基金及国际选片人圆桌会议、导演论坛等活动让海外电影人深入了解中国电影项目和电影人,也开启了中国电影人通往国际之窗。

法国时间5月19日,戛纳中国馆举行了主题为“论坛:中国科幻与艺术电影创作中本土语境的探索”和“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圆桌会议”活动,论坛由执导中国首部高票房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执导藏语影片《阿拉姜色》的中国著名导演松太加和凭借首部长片处女作《春江水暖》入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单元闭幕影片的青年导演顾晓刚担纲嘉宾,分享自身经验和对电影拍摄的感受;多伦多电影节选片人Giovanna Fulvi、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选片人Benjamin Illois、爱丁堡电影节选片人Mark Adams、洛迦诺电影节选片人Julian ross、日本东京银座电影节选片人、著名监制shozo Ichiyama、釜山电影节选片人sungho park、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总监吴妍妍女士、看电影国际CEO杨莹女士和6位入选本次青年制片人培育计划的青年制片人,凭借电影《西小河的夏天》入围2015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青年导演创投优秀项目的青年导演周全、凭借电影《荞麦疯长》入选2018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戛纳制片人工作坊的青年制片人藤井树及青年导演徐展雄,电影《未择之路》导演唐高鹏出席圆桌会议并展开热烈讨论。

平衡与融合 中国电影本土语境下的类型创作

在已经过去的16、17日,通过“中国放映·未来”青年电影长片展映活动向本届电影节观众进行作品展映的著名导演郭帆和松太加,以及长片处女作入选本届 “影评人周”单元闭幕影片并将于22日进行展映全球首映的青年导演顾晓刚坐客戛纳中国馆,从自己的作品出发,为来自欧洲和海外的电影人分享了自己的拍摄经验和对中国电影市场现状的看法。

执导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并在中国获得高票房和强口碑的导演郭帆从《流浪地球》拍摄初衷到中国电影工业化,进行了干货十足的分享。他坦言创作《流浪地球》的过程中最纠结的是“中国的科幻该如何呈现,该具有怎样的形态”并分享了他在创作过程中寻找这种呈现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经验。一切从他在2016年赴美国旧金山参观全球最大电影特效制作公司工业光魔开始,他在和对方讲述《流浪地球》项目后发现这个制作过《星球大战》等300多部影片的特效公司的两位视效总监对《流浪地球》十分感兴趣,而兴趣点有两个:一是面对同样的地球危机背景,西方人制作科幻故事的思路是“选择离开并寻找新家园”,中国人却“带着地球流浪”,郭帆认为这样的认知差异源于东西方长期以来积淀的文化观念不同,并调侃道因为中国高昂的房价导致中国人对“房子”的考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对土地有着几千年深厚感情的中国选择“流浪地球”的方式恰好是一种独特的自我表达;二是针对100多万人组成的救援队,郭帆坦言中国与西方不同,没有超级英雄概念,而“救援群体”选择源于他看到的一张消防队员在火场逆流而上的照片,深受感触,他认为在中国本土语境下,更注重“普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个体反应和当下决定,这些才是导致事件走向的关键所在。

郭帆导演认为中国本土文化作为科幻电影内核好比一个人自己的灵魂,而影片的拍摄和呈现手法则如同人的外形,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美学发展历程没有经历工业革命,所以中国科幻呈现出的视效状态会抹去工业带来的“冰冷感”,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中国文化和韵味、可以拉近影片和观众距离的亲切感。由此提及电影工业化话题,在此前展映的映后交流中他就提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和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差距,制作差距大概是25—30年,特效差距大概是15年,而中国电影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业化缺失,就此他分享了自己正在进行中的计划:即总结《流浪地球》拍摄4年历程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体系的搭建贡献一份薄力。

聚焦家庭、亲情题材的导演松太加坦言自己的创作过程更加“向内”,从创意搭建到剧本撰写再到寻找投资完成制作,是更为作者个人表达的创作模式,相较于《流浪地球》从2人到7000人团队,在拍摄中不断学习的情况,《阿拉姜色》的拍摄显得尤为迅速和个人表达。

而青年导演顾晓刚则表示自己的《春江水暖》相对于注重探索未来的《流浪地球》而言,更加关注当下,由一幅名为“千里江山图”的古代名画作为美学根基,《春江水暖》题材上更加类似日本电影《东京物语》,希望通过普通家庭故事面向观众,以“城市不变但视角会转变”为拍摄手法,力求在家庭和亲情故事中抽取青年电影人对社会和现实的关注,并最终通过电影语言进行呈现。

三位导演和现场来自欧洲等海外电影人进行了热烈讨论,有观众问到郭帆导演分享中提及的中国电影工业要在“窗口期”迎头赶上?他坦言:“窗口期是他在拍摄影片时提出的个人感受,以中国武侠电影为例,这类影片曾经有15—20年时间风靡好莱坞,此后好莱坞电影工业开始学习中国动作指导、特技并很好的融合到好莱坞电影中,从而更加拉近自己影片和中国观众的距离,而中国也要学习这种补足不足的精神和态度,努力追赶工业不足造成的缺失。

一位法国电影人问及导演是否觉得欧洲和美国的发行公司是否在关注中国的电影市场,郭帆导演说:“这位提问的法国导演正是17日流浪地球展映时误打误撞进入影厅的观众,但观影后她对影片的评价很高。所以希望欧洲和美国的发行公司像《流浪地球》展映当天误入影厅并获得惊喜的法国电影人一样,有一天会‘走错门’并提出今天大家提出的问题。”

有观众提及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未来走向和感受,郭帆导演说:“不同类型电影在全球范围内走势是不断起伏的,而如何筛选我们自己要做的题材和剧本的首要考量是‘好故事’,以及题材是否具有本土化特征,充分发挥中国的文化优势,做有我们自己标签的电影作品。”松太加导演表示:“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电影拍摄其实是一种创作者态度,从面向观众到背向观众,无论哪种形式都能完成电影艺术语言的探索和推进。”青年导演顾晓刚则觉得:“艺术电影在中国的生存环境是乐观的,是自然生长积极向上的,一直参与独立电影制作的经验告诉我,越来越多的独立影展、倾向个人表达的电影不断面向观众和被接受,包括一些纪录片的票房成绩都能说明中国艺术电影不断好转的生存环境。”

现场一位海外观众提出“你们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对国内观众非常重视,如何为国际和海外观众创作?”对此,顾晓刚导演用自己家乡及父母的经历为例,说:“我的父母是开饭店的,我故事的创作初衷就是父母的经历,平时我们会招待外地的朋友去家乡,我父母会准备家乡特色的食物招待朋友,回到这位的问题上,我觉得对待海外观众中国电影人就像用家乡最有特色的“食物”去招待他们一样,这是对海外观众最大的礼遇。”稍后郭帆导演对提问观众进行幽默解读“顾导的意思是请您去家中坐客,用美食款待。”使得现场气氛掀起一个又一个小高潮。

同一位观众还针对《流浪地球》向郭帆导演表示:“《流浪地球》的故事很普世,其中的父子关系等,如果剪辑风格更加世界化一些会更好,现在的剪辑风格看起来是个中国故事。”对此,郭导用“谢谢”报以回应,而另一位法国电影人则持有不同观点,她觉得:“《流浪地球》是我看过的第一个中国科幻片,我觉得电影最重要的是抓住自己文化里独有的东西,而非盲目学习别国文化。《流浪地球》的剪辑一点儿没问题,非常好,凡事用美国标准套用其实很没道理。”

从拍摄经验到电影工业,三位导演通过论坛形式让海内外电影人与中国电影工业现状更加贴近。

进入国际视野 国际选片人称“无铁则”

19日下午在戛纳中国馆举行的国际选片人圆桌会议,邀请来自多伦多电影节选片人Giovanna Fulvi、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选片人Benjamin Illois、爱丁堡电影节选片人Mark Adams、洛迦诺电影节选片人Julian ross、日本东京银座电影节选片人、著名监制shozo Ichiyama和釜山电影节选片人sungho park到场为中国青年人及青年导演分享各大国际电影节选片准则和策略。

多伦多电影节选片人Giovanna Fulvi说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影节之一,多伦多电影节的多元化体现在入选电影节的影片类型很多、空间很大,电影节有长片、短片、特别展映和大师对话等单元,作为选片人她负责在世界四处寻找适合电影节的片子,主要聚焦东南亚和南亚电影,寻找反应当地工业和地区发展的电影;

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选片人Benjamin Illois提及“导演双周”单元有50年历史,单元没有固定选片标准,呈现惊喜和特别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以去年的《冥王星》和今年的中国影片《活着唱着》为例,看过该单元影片的人就能感受到“导演双周”的选片标准;爱丁堡电影节选片人Mark Adams也表达了在爱丁堡电影节73年的悠久历史中,选片时不会注重大规模的首映落地,而是更加倾向于创新,即发现新潮流,听到新声音;洛迦诺电影节选片人Julian ross表示每年在瑞士举行的洛迦诺电影节欢迎青年电影人作品,他们还特别为实验性短片设置单元,他们希望寻找具有活力、不同表达、创新模式的电影;日本东京银座电影节选片人shozo Ichiyama则主要关注亚洲电影,除了主竞赛单元他们也支持独立电影,正在进行中的是一个支持新人导演和编剧的单元,并积极邀请中国电影人通过官方网站申请进入;釜山电影节选片人sungho park坦言釜山电影节作为亚洲大型电影节,主要选择大师作品和寻找年轻声音,自1996年起一只支持韩国和亚洲作品的釜山国际电影节尤为看重影片质量,也非常支持创作者。

圆桌会议现场,青年制片人王东辉问及“选片人多久来一次中国”,对此,Giovanna Fulvi表示她一年来两次中国,分别在4月和6月,她期待能够更多的看到影片本身,并表示多伦多电影节的官方选片截止日是六月初;sunghoPark表示釜山国际电影节每年会多次到访中国,他们专门负责亚洲影片的选片人每年至少到访中国两次,并表示希望看到更多覆盖中国多地拍摄的影片;青年制片人叶婷提问“制作到什么程度的影片可以给到选片人,并作为评判标准”,

Mark Adams表示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不是很注重电影首映,所以更倾向于看到完整成片,至于选片标准其实是非常主观化的,他更倾向于能够感染选片人情绪的影片;Julian ross表示洛迦诺的选片团队还在磨合中,正在探索彼此新口味,希望可以尽快将这种选片“准则”同步给各国电影人;shozo Ichiyama觉得提交电影人自己满意的版本是最关键的,如果能在截止日前看到成片自然是最好的。

同时,针对选片时段和商业片定义,各位国际选片人也和在场的青年电影人展开讨论,圆桌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每位电影人都有所收获。

无论是导演论坛分享亦或是国际选片人圆桌会议,戛纳中国馆力求从电影制作到发行再到最终呈现,邀请业界不同领域专家交流探讨,为青年电影人提供帮助,也为国际电影人了解中国提供平台和助力。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